梁启超家教?

ze13 3 0

梁氏一族有非常优秀的家教和家风,梁启超本人又是家族链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既受益于优秀的家教与家风,又继承和丰富了这个家族的家教与家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既有中国传统儒学做根基,又融汇西方近现代科学、民主精神,这些都充分体现在他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之中。

01

爱国

梁家是近代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精英”家庭,“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有9个子女,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成为院士,其他几位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虽然梁氏子女大多数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是学成之后他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国籍,纷纷回国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梁家的孩子们不仅沿袭了父亲的爱国思想和治学态度,而且保持了“爱国、务实、上进、勤俭”的家风。

梁启超一生虽历经坎坷,但爱国之心始终不变,他常常和子女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并时时告诫他们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自幼充满了对祖国深厚的感情,立下了报国之志。

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在四川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二人疾病缠身,梁思成得了脊椎软骨硬化症,林徽因也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但他们仍然顽强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时美国一些大学和博物馆都想高薪聘请他们到美国工作,他们都一一拒绝了,梁思成夫妇说:“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梁启超认为科学可以救国,生前一直遗憾他的孩子们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的,曾于1927年给海外的孩子们写信说:“我想你们兄弟姐妹,到今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的遗憾...”

在他去世后,他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思礼实现了他的遗愿。梁思礼在美国读书期间,由于梁启超早已去世,失去了家庭经济来源,完全靠自己勤工俭学苦读了8年,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发奋图强,一心效法父亲,立志要工业救国振兴中华。

1949年梁思礼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此时正值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参与建设新中国是他渴望已久的愿望。他毅然奔向了新中国。回国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担任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才智,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和所有的航天专家们一样,默默无闻地在这一先进的科学领域里埋头耕耘着,他们对祖国贡献之大是难以度量的。

02

务实

梁启超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务实”,不应该拘泥于培养多少徒有虚名的博士、学士,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上。当孩子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和发生疑问时,梁启超总是不断地帮助释疑解惑,引导他们战胜困难,继续前进。

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曾参加了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并对东亚考古做过特别的研究。留学期间他想了解国内的情况,想回国实习并收集一些中国野外的资料,得到了父亲梁启超的大力支持,回答了有关业务的统计资料并安排他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担任助教。

在清华园工作的一年,梁思永整理了清华所收藏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之于1926年挖掘的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出土的部分陶片,并写成了英文的专刊,一个20出头的年轻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以这么务实的作风做出这么多的成果受到同仁的高度赞赏。

1950年8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那时他已病卧在床,但他仍以满腔的热情躺在病床上主持考古所的工作,制定长远规划,指导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努力培养青年一代。由他草拟的考古学研究的长远规划,成为后来考古所长远规划的得力蓝本,有些目标,今天已经基本实现,这是梁思永以他务实的作风留给中国考古学的又一份珍贵遗产。

03

上进

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曾写到父亲对他的教育,在梁启超的眼里,父亲是慈祥的,也是严厉的。他对梁启超寄予厚望,激励儿子奋发向上,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作为父亲,除了督促儿子读书以外,还要求他参加一些田间劳动,言语举动也要遵守礼仪,如果违反了家风、礼节,他决不姑息,一定严厉训诫。

所谓爱之深,必责之切。很显然,梁家的家教,重点都不在知识的灌输和功利的诉求,而是更强调立志和做人。这是梁家早期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梁启超六岁的时候,有一次说了谎话,他的母亲知道后十分生气,她命梁启超跪在地上“力鞭十数”,警告跪在膝下的儿子,如果再说谎,将来只能做盗贼和乞丐。他的母亲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说谎,一定是他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或是该做的事没有做好。这本来已经错了,如果自己不知道错,还情有可原,改正起来也不难。这一次的教训给年幼的梁启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多年以后,他还痛悔不已,将此事写成文章教育后人。

04

勤俭

勤俭是梁启超的家风之一。梁启超继承了父亲的勤俭作风,并将此家风传承给子女。他曾经在给子女的信中,告诫思顺夫妇人生贵在吃苦。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也就够了。至于快乐